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魏桐博士应邀访问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9月27日下午,应瞿礼嘉教授邀请,来自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魏桐博士访问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应邀在生物技术楼三楼报告厅进行了题为“Domestication history of cultivated lettuce revealed by resequencing 445 Lactuca accessions”的报告,由瞿礼嘉教授主持。

生菜(Lactuca sativa)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是已知最古老的蔬菜作物之一。它具有多种叶状特征和丰富的种质资源,是菊科的模式植物。而DNA测序技术的进步使研究这些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成为可能。栽培生菜被认为是从L. serriola驯化而来;然而,它的起源和驯化历史仍有待阐明。魏桐博士课题组利用先进的测序技术,对来自全球4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445份生菜材料进行了测序及分析,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解答。

魏桐博士首先对基因组测序及生菜的种类和历史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四个关于生菜驯化历史的问题,包括生菜是在何处、何时被驯化的,驯化性状的遗传决定因素是什么,生菜驯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等。他们测序了445份生菜材料,包括主要的栽培生菜类型和野生近缘物种,并绘制了基因组变异的综合图谱。他们通过对结果的深入分析回答了以上四个问题。首先,生菜最早是在高加索附近驯化的。其次,栽培生菜与L. serriola的分化时间大约为6000年前。随后,他们确定了与种子破碎、叶刺和叶形态相关的基因组区域。最后,他们发现不破碎的种子和叶刺的丧失标志着生菜的驯化,而叶形态的变化则是在南欧被引入的。他们的研究为作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组资源,并揭示了栽培生菜的驯化历史,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该项研究已于今年4月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

报告结束后老师同学们积极提问,在生菜的起源、驯化的具体过程以及未来的育种方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魏桐博士具体详细地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以目前的研究结果为本进行了最前沿的系统说明,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魏桐博士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生物学(生物技术)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生物技术系、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病理系、美国生物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从事拟南芥、水稻、高粱、柳枝稷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参与农业部水稻抗病虫害转基因专项、美国NIH水稻抗病机制研究项目、美国DOE生物能源作物研究项目。2017年底回国加入华大,现任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图形泛基因组流程开发、作物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多组学功能基因挖掘、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辅助育种等等。在Nature Genetics、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等SCI期刊发表文章16篇,获批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