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应邀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2025年1月10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受邀前往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于吕志和大楼B101会议室作了题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跟基教授主持。

廖红教授的科研之路起步于大豆研究。早在80年代,其团队便投身大豆科研工作,致力于资源收集、品种培育与特性鉴定。后来,她来到福建农林大学,开启了与茶产业的不解之缘。在茶产业的研究进程中,土壤成为廖红教授的关键切入点。为探寻茶叶“岩韵”的奥秘,她带领团队遍访茶山,采集并分析大量土壤样品,证实了“岩韵”与产地土壤之间的紧密联系,相关研究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此后,她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土壤矿质养分对茶叶香气影响巨大,尤其是磷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茶叶香气降低。与此同时,廖红教授模拟出绿色生态茶叶的土壤标准,突破传统认知,证明了铝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为茶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肥料应用方面,她精准确定了茶树氮磷钾的施肥比例,并开发出针对性的肥料,有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显著提升了茶叶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大豆在廖红教授的茶产业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大豆具有高效固氮的特性,且其所在实验室拥有成熟的根瘤菌技术,她将大豆引入茶园作为套种作物。这一创新举措带来了多重效益:一方面,大豆吸引了害虫,减少了茶树的病虫害侵扰,同时抑制了杂草生长,降低了茶园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套种大豆能够减少水体磷污染,部分区域甚至实现了零污染,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大豆与茶树根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促进了茶树的生长,还提升了茶叶的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农的经济效益。为了让大豆更好地适应茶园酸性土壤,廖红教授深入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适应性机制。她发现,大豆在从碱性土壤向酸性土壤传播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酸性土壤环境,并且对土壤根瘤菌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

在报告结束后,廖红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报告内容涉及到的领域和科研的心得体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衷心地感谢廖红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这次学术交流的机会,让我们收获颇丰,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