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金秋研究员受邀做学术报告

2024年5月17日下午,受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孔道春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周金秋研究员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祐才报告厅带来一场题为“真核细胞基因组可塑性研究”的报告。

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埋藏在染色体中。不同的生物体通常含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据推测,特定物种的染色体组织或数量已经进化到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环境。芽殖酵母和裂殖酵母中的人工染色体工程可产生表型健康的单染色体细胞。含有15-17号染色体融合的小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 (haESC) 具有多能性,可产生杂合 (2n-39) 和纯合 (2n-38) 小鼠。含有融合染色体的小鼠具有生育能力,其代表性组织和器官没有表现出表型异常,表明发育未受影响。这些研究揭示了真核基因组构型的稳健性,并且即使在小鼠发育中也可以容易地耐受基因组(染色体)的重组。

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对真核细胞基因组可塑性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分别在实验设计的思路、实验细节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十分有意义的问题,周金秋研究员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十分耐心详细的回答,问答交流环节长达30分钟左右,交流的十分热情。在最后,周金秋研究员和大家分享了真核细胞基因组可塑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这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报告,让师生们对真核细胞基因组可塑性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拓了该领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