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隆大学Siegfried Roth教授访问我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做学术报告

2024年4月2日上午,应张蔚研究员邀请,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的Siegfried Roth教授访问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邓佑才报告厅作了题为“Neonfunctionalization of Toll signaling: the evolution of dorsoventral axis formation in insects”的报告。报告由张蔚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教授也出席了活动。

Toll信号在动物的病原体防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TLRs)可识别不同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在炎症、免疫细胞调控、存活和增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该信号最初被发现与果蝇的背腹轴形成有关。Siegfried Roth教授为大家讲述了Toll信号参与昆虫背腹轴形成这一新功能的研究历程。

Siegfried Roth教授由昆虫卵巢及胚胎的背腹轴引入,介绍了背腹轴形成的不同机制及昆虫背腹轴分化相关研究背景。对不同分类阶元动物的研究分析发现Toll信号仅在昆虫中与BMP信号一起参与背腹轴的形成。对昆虫纲不同类群的物种进一步分析发现,Nasonia属金小蜂与Gryllus属蟋蟀具有与果蝇差异较大的BMP和Toll信号分布。基于母体RNAi与原位杂交,Siegfried Roth教授课题组对这两个类群的物种背腹轴形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基于研究结果构建了与昆虫背腹轴形成相关信号的数学模型。Siegfried Roth教授先后向大家讲述了Toll信号与昆虫背腹轴形成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展现了科学的研究思路与严谨的科研逻辑,使人受益匪浅,大家纷纷报以热烈掌声。

报告结束后Siegfried Roth教授继续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Toll/BMP信号的检测、发育环境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争相提出问题,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Siegfried Roth,科隆大学动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先后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至今在德国科隆大学动物学研究所任教授。Roth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昆虫学家, 在昆虫发育和演化领域成果斐然。  

Roth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昆虫细胞间通讯的演化和基因调控、昆虫体节和形态发生的自我调节模式和分子机制、昆虫形态发生过程的演化对生态学发育演化的影响等,获得包括德国科学基金会基金在内的13项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Cell,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Current Biology, eLife, BMC Genomics, Development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引用超过7000次,H-index达到45,享有重要的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