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跟基课题组发现植物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重要新组分
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可塑性发育等多个方面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很多重要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茉莉素、油菜素内酯和独脚金内酯的信号通路得以解析。研究发现多个激素的信号途径利用类似的调控机制来精确调节激素信号的输出,如生长素、茉莉素和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均通过含有EAR基序的转录抑制因子如AUX/IAA、JAZ-NINJA和D53/SMXL招募共抑制因子TPL/TPRs来进行反馈调节,精细控制激素的作用(1-4)。在这些激素的信号途径中,激素促进AUX/IAA、JAZ和D53/SMXL等含有EAR基序的转录抑制因子的降解,从而解除了这些抑制因子与TPL/TPRs形成的复合体对ARF、MYC和IPA等转录因子的抑制,进而激活激素信号途径。另外,乙烯信号途径中的ERFs、脱落酸信号途径中的AFPs以及油菜素内酯信号途径中的BZR1和BES1也都含有典型的EAR转录抑制基序。然而,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是否受含有EAR基序的转录抑制因子调控还不清楚(5)。
2022年9月9日,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秦跟基教授课题组以题为“Arabidopsis TIE1 and TIE2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s dampen cytokinin response during root development”在 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重要进展,发现了含有EAR基序的转录抑制因子TIE1和TIE2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信号来控制根的可塑性发育,从而揭示了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中也存在类似于生长素信号途径中AUX/IAA-TPL/TPRs抑制复合体,即TIE1/TIE2-TPL/TPRs抑制复合体来精细调控关键转录因子type B ARR的活性和细胞分裂素信号的输出。
秦跟基教授课题组在研究其课题组发现并命名的TIE转录抑制因子家族功能时发现,当在拟南芥中同时敲除TIE1或TIE2基因时,植物的主根明显变短,侧根数也明显减少,严重影响根的形态发育(图1A);而过量表达TIE1的T-DNA插入激活突变体tie1-D的主根变长,侧根数增多(图1B)。与表型相一致,通过TIE1或TIE2启动子驱动GUS或GFP融合相应基因的稳定转基因株型的分析表明TIE1和TIE2均在根中特定区域表达。为研究TIE转录抑制因子控制根形态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通过筛选转录因子文库发现TIE1可和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type B ARR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互补实验证明了TIE1和TIE2与type B ARR1和ARR2在体内具有相互作用,并通过生化实验证明了TIE可以抑制type B ARR的转录激活活性。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的标记分析表明在tie1 tie2双重突变体中细胞分裂信号明显增强。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一系列的遗传、RNA-seq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证明了tie1 tie2中根的形态变化是由于细胞分裂信号途径中关键转录因子type B ARR活性抑制减弱,增强了细胞分裂素信号的输出,从而抑制了主根的伸长和侧根的数量。该研究还发现type B ARR直接结合在TIE1和TIE2启动子区域激活TIE1和TIE2的表达,从而形成负反馈环精细调控细胞分裂素信号输出和根的可塑性发育。
该研究不仅发现了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组分TIE转录抑制因子,还揭示了TIE调控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和根的可塑性发育的分子机制,即当细胞通过细胞分裂素受体AHKs感受到植物重要激素细胞分裂素信号后,先在其组氨酸上发生自身磷酸化,随后磷酸基团转移到其天冬氨酸残基上,通过AHPs磷酸化type B ARRs激活其功能,type B ARRs除调控对细胞分裂素响应的众多基因的表达,还结合到TIE1和TIE2启动子区,促进其表达,TIE1和TIE2与type B ARRs相互作用,抑制其活性,在没有细胞分裂素信号输入时及时关闭信号途径(图1C)。该研究不仅完善了重要激素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激素信号途径利用类似的转录抑制复合体(含EAR的抑制因子-TPL/TPRs)来精确调控激素的信号输出;还揭示了植物重要地下器官根的可塑性发育,通过外界各种环境因子调控TIEs的表达或蛋白的稳定性,植物可精细调控细胞分裂素信号的作用,使根响应内外条件进行可塑性发育,适应多变的土壤环境。
图1. A.野生型和tie1-1 tie2-1突变体竖直培养14 d后根的形态。tie1-1 tie2-1突变体根的表型明显比野生型短,侧根也比野生型少。B.野生型和tie1-D竖直培养9 d后根的形态。过量表达TIE1的T-DNA插入激活突变体明显比野生型的长,并且侧根也更多。C.TIE转录抑制因子调控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的工作模式图。当植物通过细胞分裂素受体AHKs感受到重要激素细胞分裂素信号后,先在其组氨酸上发生自身磷酸化,随后磷酸基团转移到其天冬氨酸残基上,通过AHPs磷酸化 type B ARRs来激活其功能,type B ARRs除调控对细胞分裂素响应的众多基因的表达,还结合到TIE1和TIE2启动子区,促进其表达,TIE1和TIE2与type B ARRs相互作用,抑制其活性,在没有细胞分裂素信号输入时及时关闭信号途径,避免了植物对细胞分裂素信号的过度反应。
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何清和已毕业的原荣荣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秦跟基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已毕业的张甜甜、兰婧秋博士、安丰英老师等同学也参与了该工作。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1725005)、创新群体(31621001)以及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秦跟基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通过研究叶片发育,寻找控制植物器官发育的重要共有保守调控机制。近年来通过分子遗传学和生化等手段发现了多个基因在调控叶片等器官可塑性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包括该课题组发现的转录因子(TCP和WRKY等)、TCP与转录抑制因子及E3泛素连接酶形成的TCP/TIE/TEAR调控模块来精细调控叶片、表皮毛、分枝和胚珠可塑性发育的新机制(Plant Cell, 2013; Cell Research, 2015; Plant Cell, 2015; Plant Cell, 2017; PloS Genetics, 2018; New Phytologist, 2018;iScience, 2019; Plant Physiology, 2021; Plant Communication, 2022),该工作所揭示的type B ARR-TIE-TPL/TPRs调控模块通过精细控制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来调控植物根可塑性发育的机制与TCP-TIE-TPL/TPRs调控叶片可塑性发育的机制具有很好的平行性,是细胞分裂素和器官可塑性发育领域的重要进展。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n5057
参考文献
(1)H. Szemenyei, M. Hannon, J. A. Long, TOPLESS mediates auxin-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during Arabidopsis embryogenesis. Science 319, 1384–1386 (2008).
(2)L. Pauwels, G. F. Barbero, J. Geerinck, S. Tilleman, W. Grunewald, A. C. Perez, J. M. Chico, R. V. Bossche, J. Sewell, E. Gil, G. Garcia-Casado, E. Witters, D. Inze, J. A. Long, G. De Jaeger, R. Solano, A. Goossens, NINJA connects the co-repressor TOPLESS to jasmonate signalling. Nature 464, 788–791 (2010).
(3)L. Wang, B. Wang, H. Yu, H. Guo, T. Lin, L. Kou, A. Wang, N. Shao, H. Ma, G. Xiong, X. Li, J. Yang, J. Chu, J. Li,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strigolactone signalling in Arabidopsis. Nature 583, 277–281 (2020).
(4)L. Wang, B. Wang, L. Jiang, X. Liu, X. Li, Z. Lu, X. Meng, Y. Wang, S. M. Smith, J. Li, Strigolacto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regulates shoot development by targeting D53-Like SMXL repressor proteins for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 Plant Cell 27, 3128–3142 (2015).
(5)J. J. Kieber, G. E. Schaller, Cytokinins. Arabidopsis Book 12, e0168 (2014).
- 白洋团队联合多位顶尖科学家系统解析根际微生物组调控水稻分蘖的功能与机制2025.04.24
- 瞿礼嘉/钟声课题组发现植物传粉过程中“未雨绸缪”的“两步授粉”备份新机制,为作物逆境下的育性优化提供新思路2025.04.15
- 曾虎课题组应邀撰写综述:空间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2025.04.06
- 张迪课题组受邀综述蛋白质L-乳酰化的研究进展2025.04.04
- 苏晓东课题组揭示短序列锚定元件AE在DNA与蛋白质结合中的重要作用2025.03.31
- 魏文胜团队实现人类肿瘤免疫调控网络的单碱基精度解析2025.03.21
- 白洋团队构建全球首个作物根际"细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2025.03.13
- 季雄团队揭示RNA聚合酶亚基RPB7偶联磷酸酶CTDP1稳定Pol II并介导转录再起始2025.03.05
- 何爱彬团队利用全景单细胞组蛋白修饰实现胚胎发育谱系追踪2025.03.04
- 赵进东课题组揭示蓝细菌藻胆体与光系统II结合的新分子机制2025.02.17
- 高歌课题组提出面向大规模异质性空间转录组学切片的表征与解析新方法2025.02.12
- 周岳课题组揭示拟南芥雄性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重要作用2025.02.12
- 魏文胜团队发布新一代线粒体碱基编辑器助力建立疾病动物模型2025.01.23
- 贺新强课题组揭示木质部管状分子发育的microRNA调控网络2025.01.19
- 周岳课题组在Genome Biology发文揭示了拟南芥中启动子空间调控模式和喷泉结构形成机制2025.01.02
- 高歌课题组提出人类转录调控元件建模与相关非编码变异功能解析方法2025.01.02
- 魏文胜团队利用碱基编辑器筛选绘制DNA损伤应答功能元件图谱2024.12.16
- 秦跟基课题组揭示弱光下种子萌发调控新机制2024.12.05
- 刘启昆课题组开发了全新的植物细胞谱系追踪工具2024.11.26
- 周岳课题组揭示植物首个三维基因组结构蛋白及其调控机制2024.11.22
- 周岳课题组揭示植物特有的PWWP结构域蛋白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2024.11.22
- 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雪梅教授获得2024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24.11.08
- 秦跟基课题组应邀撰写品牌综述“Tansley insight”总结TCP转录因子在细胞器、细胞和器官命运决定中的重要功能2024.10.28
- 郑晓峰课组揭示USP1-ATF4-CD98hc调控ENKTL淋巴瘤患者耐药的新机制2024.09.30
- 肖俊宇课题组揭示IgM–CD5L复合物的分子机制2024.09.30
- 陆剑课题组揭示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对翻译调控的影响2024.09.30
- 魏文胜团队实现蛋白质组中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位点的功能解析2024.09.24
- 王继纵/邓兴旺课题组合作解析植物光敏色素phyB光信号转导的机制2024.09.24
- 刘君/杨雪瑞课题组合作揭示m6A-cenRNA调控癌细胞着丝粒稳态的机制2024.09.23
- 伊成器教授荣获2024年“科学探索奖”2024.08.29
- 王伟课题组报道蛋白酶体调控SG稳态抵御高温胁迫的新机制2024.08.22
- 肖俊宇团队阐明IgE 高亲和力受体FcεRI 复合物的组装机制2024.08.22
- 朱玉贤院士团队发布首个棉花基因组完整图谱,阐述棉族独特折叠胚胎形成的分子与演化机制2024.08.16
- 李晴课题组报道了滞后链核小体组装和冈崎片段成熟的协同机制2024.08.13
- 魏文胜团队报道非脱氨酶依赖的嘧啶碱基编辑器TBE2024.08.03
- 李晴研究组与合作者报道真核DNA复制体介导的亲本组蛋白表观遗传信息继承新机制2024.08.02
- 张迪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报道区分蛋白质乳酰化修饰同分异构体的新方法2024.07.22
- 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ICGEB)总干事Lawrence Banks教授一行访问陆剑课题组2024.06.26
- 郭强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Synaptophysin调控突触小泡生成与功能的机制2024.06.06
- 2024年全国科技周开放活动2024.05.28
- 李磊课题组解析miR408平衡植物生长和抗旱的分子机制2024.05.16
- 李晟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华北地区华北豹栖息地及其景观连通性现状2024.05.06
- 陆剑课题组揭示黑腹果蝇演化历史和环境适应机制2024.04.19
- 李川昀课题组在WIRES RNA发表从头起源新基因起源特征的综述2024.04.16
- 秦跟基课题通过构建拟南芥十二重突变体揭示雌蕊顶端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2024.04.08
- 李川昀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结构变异编码人脑特异发育的新机制2024.04.07
- 肖俊宇课题组阐明磷酸化酶激酶PhK的组装与激活机制2024.04.01
- 陆剑课题组研发SIRSVIDE模型解析病毒进化动态2024.03.28
- 陈雪梅课题组鉴定了一个新的非典型帽子修饰RNA(NAD-capped RNA)脱帽酶,揭示了NAD+帽子修饰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制2024.03.18
- 祝贺瞿礼嘉教授成果入选 2023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4.03.08
- 李晴、高宁及合作者揭示亲本组蛋白在DNA复制叉回收的关键分子机制2024.03.07
- 伊成器课题组开发升级版RNA编辑技术RESTART v32024.03.06
- 魏文胜课题组揭示肿瘤逃逸非HLA-I类分子依赖多效型T细胞杀伤的新机制2024.02.21
- 秦跟基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水稻花药适时开裂的分子机制2024.02.21
- 陆剑课题组发表综述探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功能演化2024.02.20
- 李磊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巨胞饮的转录调控机制2024.02.19
- 焦雨铃课题组与合作者完成首个多细胞植物染色体的部分设计与合成2024.01.27
- 伊成器和合作者报道m1A修饰酶在调控造血干细胞衰老过程中的新机制2024.01.18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猴痘病毒蛋白质序列和密码子使用的分子演化规律2023.12.15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发表综述总结动物microRNA调控的趋同和趋异演化2023.11.24
- 魏文胜团队实现人类蛋白质组中赖氨酸位点的功能解码2023.11.23
- 张蔚课题组受邀撰写综述揭示蝶翅花纹的演化创新模式2023.11.22
- 郭强课题组和杨竞课题组合作阐释粒细胞(granulocytes)细胞核分叶的全新分子机制2023.11.21
- 王忆平课题组在创建稳定高效联合固氮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3.11.20
- 高歌课题组提出跨平台、多模态空间组学比对与整合方法2023.11.13
- LEAPER 2.0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中实现了高效精准的长时RNA编辑2023.10.25
- 李川昀、刘颖团队建立单碱基分辨率鉴定DNA 6mA修饰的新方法,揭示真核生物6mA促进转录的新机制2023.10.23
- 又一教科书级的重大突破!瞿礼嘉/钟声课题组揭示植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远缘杂交的新机制2023.10.08
- 王忆平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成功创制2.0版多聚蛋白型固氮酶系统,为实现真核系统自主固氮迈进坚实的一步2023.09.18
- 秦跟基课题组揭示高温下植物种子前身胚珠命运的保护机制2023.09.15
- 焦雨铃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蛋白相分离调控植物茎分生组织活性2023.09.12
- 罗述金团队古DNA研究揭示中国是虎演化史上基因大熔炉2023.09.01
- 王伟课题组及合作者报道酚酸类化感物质通过促进相变抑制翻译从而调控物种间竞争的新机制2023.08.29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变异及其跨物种传播的回溯和演进方法体系构建”项目推进会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2023.08.18
- 王继纵课题组与邓兴旺课题组合作揭示植物远红光受体phyA高度光敏感性的分子机制2023.07.28
- 赵进东、高宁、翁羽翔课题组合作揭示了CpcL藻胆体能量传递机制2023.07.10
- 郑晓峰课题组揭示乙酰转移酶ESCO2通过稳定Cohesin复合物促进NHEJ修复的作用和机制2023.07.10
- 伊成器课题组综述mRNA上非m6A修饰的调控与功能2023.07.04
- 郑晓峰课题组揭示SUMO化修饰通过调控液-液相分离来影响NHEJ修复效率和肿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2023.07.03
- 郭强课题组开发适用于组织样品原位结构研究的方法2023.06.16
- 张蔚课题组综述以山地蝶类为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2023.06.12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新冠病毒密码子演化规律并提出mRNA疫苗优化策略2023.06.05
- 张蔚课题组和合作者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基因渐渗推断方法2023.06.01
- 高歌课题组提出基因丢失鉴定新方法2023.05.29
- 2023年全国科技周开放活动2023.05.28
- 魏文胜课题组报道新型线粒体碱基编辑器2023.05.23
- 刘启昆课题组解析DDR4-ISWI染色质重塑复合体调控基因弹性表达的分子机制2023.05.23
- 张蔚课题组揭示动物不完美拟态的生态学意义2023.05.18
- 肖俊宇研究组发现恶性疟原虫演化出多种“劫持”IgM的分子机制2023.05.09
- 白书农课题组与合作者组织众筹,构建研究植物生活周期核心形态建成过程的模式植物2023.04.25
- 白书农课题组对于有关葫芦科CRC在单性花发育中调控功能的研究论文发表观点评论2023.04.25
- 王伟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新型新冠病毒检测分型传感器2023.04.21
- 周岳课题组阐述BMI1和组蛋白H2A单泛素化对拟南芥三维基因组的调控作用2023.04.19
- 陆剑课题组揭示冠状病毒Spike蛋白演化规律2023.04.17
- 李磊课题组揭示孢粉素聚合的分子机制2023.03.31
- 何跃辉团队揭示植物“越冬记忆”形成的分子与表观遗传机制2023.03.23
- 肖俊宇研究组阐明免疫球蛋白IgM被特异性受体FcμR识别的分子机制2023.03.23
- 钟上威团队揭示植物光温受体phyB的入核调控机制2023.03.17
- 高歌课题组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2023.03.06
- 遇赫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冰期前后欧洲狩猎采集人群的遗传历史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