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胜团队实现人类肿瘤免疫调控网络的单碱基精度解析
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虽然革新了癌症的临床治疗模式,但肿瘤患者体内PD-L1或HLA-I的异常表达仍然显著影响其疗效1。近年来,多项研究利用CRISPR/Cas9筛选技术系统性揭示了调控肿瘤细胞PD-L1和HLA-I表达的关键因子2-5。然而,受传统CRISPR筛选体系分辨率的限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层面的调控机制解析,而对位点层面的精细调控网络仍缺乏深入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基因组中的体细胞突变可以通过调控这些关键免疫因子的表达,显著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ICB疗法的敏感性。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数据库分析表明,单核苷酸变异(SNV)占体细胞突变的90%以上。然而,当前对这些遗传变异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意义仍缺乏系统性认知,许多临床相关突变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解析。
2025年3月19日,北京大学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昌平实验室魏文胜课题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发表了题为“Massively parallel interrogation of human functional variants modulating cancer immunosurveill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单碱基分辨率的高通量筛选技术,首次系统性鉴定出大量影响PD-L1和HLA-I表达的关键功能位点,构建了全新的肿瘤免疫调控分子图谱,为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课题组此前构建了一套基于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max)的sgRNA文库,包含约82万个sgRNA,覆盖人类基因组中所有可设计的潜在磷酸化修饰位点,包括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6。本研究利用该sgRNA文库,在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中进行高通量功能筛选(图1a),成功鉴定出上千个调控PD-L1和HLA-I表达的全新功能位点(图1b–d)。通过大规模单独验证,研究证实这些位点不仅包括已知基因上的未被报道的调控位点,还涵盖了一系列全新的调控基因及其关键功能位点,其中许多与磷酸化修饰密切相关,尤其是IFNγ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
深入分析显示,这些突变的影响不仅限于磷酸化修饰过程的改变,还可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基因功能,包括干扰mRNA或蛋白质稳定性、影响DNA结合能力、改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调控酶活性等。这些多层次的调控作用最终影响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为解析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动态调控提供了新视角。
图1 基于ABEmax系统的高通量筛选鉴定调控PD-L1和HLA-I表达的功能位点
研究还发现了多种同时调控PD-L1和HLA-I表达的关键突变,例如临床相关突变SETD2_Y1666。SETD2是主要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负责催化H3K36三甲基化(H3K36me3)。研究发现,Y1666位点的突变虽不影响SETD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却能严重破坏其H3K36me3的催化功能,进而导致PD-L1和HLA-I的同步上调。这一发现表明,SETD2_Y1666突变可能通过调控染色质状态影响肿瘤免疫逃逸。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在黑色素瘤和结肠癌模型中,该突变能够显著增强CD8+ T细胞的浸润及细胞毒性,并有效提高抗PD-1治疗的疗效(图2a–b)。此外,在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系(黑色素瘤A375和A875、纤维肉瘤HT1080、乳腺癌MCF-7)中,该突变均表现出一致的免疫调控作用,凸显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广谱价值(图2c)。这一发现与近期多项临床研究结果相呼应,这些临床研究表明,携带SETD2失活突变的不同癌症类型的患者对ICB治疗具有更显著的响应。
本研究进一步整合ICGC和COSMIC数据库的多组癌症患者数据,发现本研究筛选出的关键位点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约40%的位点可在现有临床数据库中找到对应突变(图2d)。这一研究首次在单氨基酸/单碱基分辨率层面系统性解析了PD-L1和HLA-I的表达调控网络,为预测肿瘤免疫应答和ICB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同时也为癌症临床诊断、ICB治疗及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图2 筛选鉴定出的代表性临床相关位点及其在多种肿瘤模型和细胞系中的免疫调控功能
昌平实验室副研究员刘莹博士、北京大学已出站博士后刘永烁博士(现任山东省肿瘤医院检验科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牛煦然、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盎以及昌平实验室博士后李依舟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昌平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泰山学者基金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171-5
参考文献:
1. Sharma, P., Hu-Lieskovan, S., Wargo, J. A. & Ribas, A. Primary, Adaptive, and Acquired Resistanc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 Cell 168, 707-723, doi:10.1016/j.cell.2017.01.017 (2017).
2. Mezzadra, R.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MTM6 and CMTM4 as PD-L1 protein regulators. Nature 549, 106-110, doi:10.1038/nature23669 (2017).
3. Suresh, S.et al. eIF5B drives 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dependent translation of PD-L1 in lung cancer. Nat Cancer 1, 533-545, doi:10.1038/s43018-020-0056-0 (2020).
4. Dersh, D.et al. Genome-wide Screens Identify Lineage- and Tumor-Specific Genes Modulating MHC-I- and MHC-II-Restricted Immunosurveillance of Human Lymphomas. Immunity 54, 116-131 e110, doi:10.1016/j.immuni.2020.11.002 (2021).
5. Gu, S. S.et al. Therapeutically Increasing MHC-I Expression Potentiates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Cancer Discov 11, 1524-1541, doi:10.1158/2159-8290.CD-20-0812 (2021).
6. Li, Y.et al. Functional profiling of serine, threonine and tyrosine sites. Nat Chem Biol, doi:10.1038/s41589-024-01731-0 (2024).
- 白洋团队联合多位顶尖科学家系统解析根际微生物组调控水稻分蘖的功能与机制2025.04.24
- 瞿礼嘉/钟声课题组发现植物传粉过程中“未雨绸缪”的“两步授粉”备份新机制,为作物逆境下的育性优化提供新思路2025.04.15
- 曾虎课题组应邀撰写综述:空间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2025.04.06
- 张迪课题组受邀综述蛋白质L-乳酰化的研究进展2025.04.04
- 苏晓东课题组揭示短序列锚定元件AE在DNA与蛋白质结合中的重要作用2025.03.31
- 魏文胜团队实现人类肿瘤免疫调控网络的单碱基精度解析2025.03.21
- 白洋团队构建全球首个作物根际"细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2025.03.13
- 季雄团队揭示RNA聚合酶亚基RPB7偶联磷酸酶CTDP1稳定Pol II并介导转录再起始2025.03.05
- 何爱彬团队利用全景单细胞组蛋白修饰实现胚胎发育谱系追踪2025.03.04
- 赵进东课题组揭示蓝细菌藻胆体与光系统II结合的新分子机制2025.02.17
- 高歌课题组提出面向大规模异质性空间转录组学切片的表征与解析新方法2025.02.12
- 周岳课题组揭示拟南芥雄性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重要作用2025.02.12
- 魏文胜团队发布新一代线粒体碱基编辑器助力建立疾病动物模型2025.01.23
- 贺新强课题组揭示木质部管状分子发育的microRNA调控网络2025.01.19
- 周岳课题组在Genome Biology发文揭示了拟南芥中启动子空间调控模式和喷泉结构形成机制2025.01.02
- 高歌课题组提出人类转录调控元件建模与相关非编码变异功能解析方法2025.01.02
- 魏文胜团队利用碱基编辑器筛选绘制DNA损伤应答功能元件图谱2024.12.16
- 秦跟基课题组揭示弱光下种子萌发调控新机制2024.12.05
- 刘启昆课题组开发了全新的植物细胞谱系追踪工具2024.11.26
- 周岳课题组揭示植物首个三维基因组结构蛋白及其调控机制2024.11.22
- 周岳课题组揭示植物特有的PWWP结构域蛋白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2024.11.22
- 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雪梅教授获得2024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24.11.08
- 秦跟基课题组应邀撰写品牌综述“Tansley insight”总结TCP转录因子在细胞器、细胞和器官命运决定中的重要功能2024.10.28
- 郑晓峰课组揭示USP1-ATF4-CD98hc调控ENKTL淋巴瘤患者耐药的新机制2024.09.30
- 肖俊宇课题组揭示IgM–CD5L复合物的分子机制2024.09.30
- 陆剑课题组揭示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对翻译调控的影响2024.09.30
- 魏文胜团队实现蛋白质组中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位点的功能解析2024.09.24
- 王继纵/邓兴旺课题组合作解析植物光敏色素phyB光信号转导的机制2024.09.24
- 刘君/杨雪瑞课题组合作揭示m6A-cenRNA调控癌细胞着丝粒稳态的机制2024.09.23
- 伊成器教授荣获2024年“科学探索奖”2024.08.29
- 王伟课题组报道蛋白酶体调控SG稳态抵御高温胁迫的新机制2024.08.22
- 肖俊宇团队阐明IgE 高亲和力受体FcεRI 复合物的组装机制2024.08.22
- 朱玉贤院士团队发布首个棉花基因组完整图谱,阐述棉族独特折叠胚胎形成的分子与演化机制2024.08.16
- 李晴课题组报道了滞后链核小体组装和冈崎片段成熟的协同机制2024.08.13
- 魏文胜团队报道非脱氨酶依赖的嘧啶碱基编辑器TBE2024.08.03
- 李晴研究组与合作者报道真核DNA复制体介导的亲本组蛋白表观遗传信息继承新机制2024.08.02
- 张迪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报道区分蛋白质乳酰化修饰同分异构体的新方法2024.07.22
- 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ICGEB)总干事Lawrence Banks教授一行访问陆剑课题组2024.06.26
- 郭强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Synaptophysin调控突触小泡生成与功能的机制2024.06.06
- 2024年全国科技周开放活动2024.05.28
- 李磊课题组解析miR408平衡植物生长和抗旱的分子机制2024.05.16
- 李晟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华北地区华北豹栖息地及其景观连通性现状2024.05.06
- 陆剑课题组揭示黑腹果蝇演化历史和环境适应机制2024.04.19
- 李川昀课题组在WIRES RNA发表从头起源新基因起源特征的综述2024.04.16
- 秦跟基课题通过构建拟南芥十二重突变体揭示雌蕊顶端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2024.04.08
- 李川昀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结构变异编码人脑特异发育的新机制2024.04.07
- 肖俊宇课题组阐明磷酸化酶激酶PhK的组装与激活机制2024.04.01
- 陆剑课题组研发SIRSVIDE模型解析病毒进化动态2024.03.28
- 陈雪梅课题组鉴定了一个新的非典型帽子修饰RNA(NAD-capped RNA)脱帽酶,揭示了NAD+帽子修饰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制2024.03.18
- 祝贺瞿礼嘉教授成果入选 2023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4.03.08
- 李晴、高宁及合作者揭示亲本组蛋白在DNA复制叉回收的关键分子机制2024.03.07
- 伊成器课题组开发升级版RNA编辑技术RESTART v32024.03.06
- 魏文胜课题组揭示肿瘤逃逸非HLA-I类分子依赖多效型T细胞杀伤的新机制2024.02.21
- 秦跟基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水稻花药适时开裂的分子机制2024.02.21
- 陆剑课题组发表综述探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功能演化2024.02.20
- 李磊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巨胞饮的转录调控机制2024.02.19
- 焦雨铃课题组与合作者完成首个多细胞植物染色体的部分设计与合成2024.01.27
- 伊成器和合作者报道m1A修饰酶在调控造血干细胞衰老过程中的新机制2024.01.18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猴痘病毒蛋白质序列和密码子使用的分子演化规律2023.12.15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发表综述总结动物microRNA调控的趋同和趋异演化2023.11.24
- 魏文胜团队实现人类蛋白质组中赖氨酸位点的功能解码2023.11.23
- 张蔚课题组受邀撰写综述揭示蝶翅花纹的演化创新模式2023.11.22
- 郭强课题组和杨竞课题组合作阐释粒细胞(granulocytes)细胞核分叶的全新分子机制2023.11.21
- 王忆平课题组在创建稳定高效联合固氮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3.11.20
- 高歌课题组提出跨平台、多模态空间组学比对与整合方法2023.11.13
- LEAPER 2.0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中实现了高效精准的长时RNA编辑2023.10.25
- 李川昀、刘颖团队建立单碱基分辨率鉴定DNA 6mA修饰的新方法,揭示真核生物6mA促进转录的新机制2023.10.23
- 又一教科书级的重大突破!瞿礼嘉/钟声课题组揭示植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远缘杂交的新机制2023.10.08
- 王忆平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成功创制2.0版多聚蛋白型固氮酶系统,为实现真核系统自主固氮迈进坚实的一步2023.09.18
- 秦跟基课题组揭示高温下植物种子前身胚珠命运的保护机制2023.09.15
- 焦雨铃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蛋白相分离调控植物茎分生组织活性2023.09.12
- 罗述金团队古DNA研究揭示中国是虎演化史上基因大熔炉2023.09.01
- 王伟课题组及合作者报道酚酸类化感物质通过促进相变抑制翻译从而调控物种间竞争的新机制2023.08.29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变异及其跨物种传播的回溯和演进方法体系构建”项目推进会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2023.08.18
- 王继纵课题组与邓兴旺课题组合作揭示植物远红光受体phyA高度光敏感性的分子机制2023.07.28
- 赵进东、高宁、翁羽翔课题组合作揭示了CpcL藻胆体能量传递机制2023.07.10
- 郑晓峰课题组揭示乙酰转移酶ESCO2通过稳定Cohesin复合物促进NHEJ修复的作用和机制2023.07.10
- 伊成器课题组综述mRNA上非m6A修饰的调控与功能2023.07.04
- 郑晓峰课题组揭示SUMO化修饰通过调控液-液相分离来影响NHEJ修复效率和肿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2023.07.03
- 郭强课题组开发适用于组织样品原位结构研究的方法2023.06.16
- 张蔚课题组综述以山地蝶类为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2023.06.12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新冠病毒密码子演化规律并提出mRNA疫苗优化策略2023.06.05
- 张蔚课题组和合作者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基因渐渗推断方法2023.06.01
- 高歌课题组提出基因丢失鉴定新方法2023.05.29
- 2023年全国科技周开放活动2023.05.28
- 魏文胜课题组报道新型线粒体碱基编辑器2023.05.23
- 刘启昆课题组解析DDR4-ISWI染色质重塑复合体调控基因弹性表达的分子机制2023.05.23
- 张蔚课题组揭示动物不完美拟态的生态学意义2023.05.18
- 肖俊宇研究组发现恶性疟原虫演化出多种“劫持”IgM的分子机制2023.05.09
- 白书农课题组与合作者组织众筹,构建研究植物生活周期核心形态建成过程的模式植物2023.04.25
- 白书农课题组对于有关葫芦科CRC在单性花发育中调控功能的研究论文发表观点评论2023.04.25
- 王伟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新型新冠病毒检测分型传感器2023.04.21
- 周岳课题组阐述BMI1和组蛋白H2A单泛素化对拟南芥三维基因组的调控作用2023.04.19
- 陆剑课题组揭示冠状病毒Spike蛋白演化规律2023.04.17
- 李磊课题组揭示孢粉素聚合的分子机制2023.03.31
- 何跃辉团队揭示植物“越冬记忆”形成的分子与表观遗传机制2023.03.23
- 肖俊宇研究组阐明免疫球蛋白IgM被特异性受体FcμR识别的分子机制2023.03.23
- 钟上威团队揭示植物光温受体phyB的入核调控机制2023.03.17
- 高歌课题组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2023.03.06
- 遇赫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冰期前后欧洲狩猎采集人群的遗传历史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