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PER 2.0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中实现了高效精准的长时RNA编辑
RNA碱基编辑作为一项全新的疾病治疗策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ADAR作为一种细胞内源的RNA脱氨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RNA碱基编辑。基于ADAR的RNA编辑利用了细胞翻译机制的一个独特性质,即由于结构相似性,肌苷会被识别为鸟嘌呤。这使得ADAR编辑器能够引入特定位点的、由RNA引导的腺嘌呤到肌苷(A-to-I)的改变,从而打开了广泛的治疗潜力,包括修正致病突变、调节基因表达或改变蛋白质相互作用等[1]。2019年魏文胜课题组开发了LEAPER技术(Leveraging Endogenous ADAR for Programmable Editing of RNA)[2],并于2022年升级为LEAPER 2.0 [3],通过工程化的环状RNA招募细胞内源的ADAR蛋白,在靶向位点实现了高效且精准的编辑。由于LEAPER是一种依赖于内源ADAR活性的编辑系统,而不同组织和物种中内源 ADAR 的表达存在差异,并且递送方法尚未得到全面验证,因此该技术仍需在多个物种,特别是非人灵长类中进行测试。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AAV将工程化的环状ADAR招募RNA(circ-arRNA)递送到非人灵长类动物及人源化小鼠体内,以实现长期、高效和精准的RNA碱基编辑。
首先,研究人员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外培养细胞内进行了实验,通过优化获得了高效且精准的工程化circ-arRNA,其靶向位点的编辑效率可高达47%。随后,他们将该工程化circ-arRNA包装到AAV病毒中,成功实现了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的递送。然而,临床上使用的AAV剂量一旦超过1 × 1014vg/kg,会带来严重毒性[4],因此该研究将AAV剂量控制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分别为3×1012,1×1013和3×1013vg/kg的剂量 (图1A)。将这三种剂量的肝靶向AAV8注射到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并进行长期观察和检测,结果显示在第二周,肝脏细胞编辑效率可达50%以上(图1B)。通过计算感染效率(图1C)发现受AAV感染的肝脏细胞编辑效率可高达80%,这表明LEAPER 2.0可以在体内快速且高效地发挥作用。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编辑效率呈剂量依赖性,随着AAV8剂量的升高,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工程化circ-arRNA的表达量增加,从而提高了编辑效率,这表明LEAPER 2.0具有良好的药物剂量依赖性 (图1D)。编辑效率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可以维持13周并保持稳定,说明通过AAV递送的LEAPER 2.0具有长期编辑的特点(图1E)。此外,研究者未观察到LEAPER 对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毒性,表明该编辑技术是安全且特异的。
图1. AAV递送的LEAPER 2.0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实现高效、长时程编辑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尝试使用AAV递送的LEAPER 2.0来治疗人源化转录本中的提前终止密码子。提前终止密码子导致了11%的人类遗传病[5],因此针对此类密码子的编辑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此研究者构建了人源化的Hurler综合征小鼠,该小鼠表达人源化的IDUA转录本,其中存在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导致该小鼠可以模拟人类溶酶体贮积症,即粘多糖贮积症 I 型 (MPS-I)(图2A)。 MPS-I的特征是α-L-艾杜糖苷酶的酶活性缺陷,导致糖胺聚糖 (GAG)的积累。通过筛选和理性设计,研究者成功地提高了ADAR编辑的精确性,并获得了高效的工程化circ-arRNA。使用AAV-PHP.eB递送circ-arRNA到小鼠体内,不仅在肝脏等器官,而且在神经系统恢复了α-L-艾杜糖苷酶的酶活性(图2B,C),降低了GAG的积累,显著改善了小鼠的表型。由于目前MPS-I的治疗策略多为酶替代疗法,递送的IDUA蛋白不能跨越血脑屏障,因此无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中的GAG积累[6],而LEAPER 2.0介导的RNA编辑能够在多个器官中恢复细胞内源IDUA转录本的功能,从而实现了更优的治疗效果。
图2. AAV递送的LEAPER 2.0成功治疗人源化Hurler综合征小鼠
结合研究者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中的研究结果,LEAPER 2.0 为遗传性疾病治疗以及其他严重疾病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希望。这些发现极大地加强了通过AAV递送的工程化环状ADAR招募RNA用于治疗和探索性转化研究的前景。这项研究由博雅辑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魏文胜课题组合作完成。博雅辑因科学创始人,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和博雅辑因袁鹏飞博士为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魏文胜课题组伊宗裔博士、博雅辑因赵艳霞博士、易泽轩博士和张永建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博雅辑因汤刚彬博士等人也对这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生物医学前沿创新推进项目、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昌平实验室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Sheridan C: Shoot the messenger: RNA editing is here. Nat Biotechnol 2023, 41(3): 306-308.
2. Qu L, Yi Z, Zhu S, Wang C, Cao Z, Zhou Z, Yuan P, Yu Y, Tian F, Liu Zet al: Programmable RNA editing by recruiting endogenous ADAR using engineered RNAs. Nat Biotechnol 2019, 37(9): 1059-1069.
3. Yi Z, Qu L, Tang H, Liu Z, Liu Y, Tian F, Wang C, Zhang X, Feng Z, Yu Yet al: Engineered circular ADAR-recruiting RNAs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and fidelity of RNA editing in vitro and in vivo. Nat Biotechnol 2022, 40(6): 946-955.
4. Agarwal S: High-dose AAV gene therapy deaths. Nat Biotechnol 2020, 38(8): 910.
5. Mort M, Ivanov D, Cooper DN, Chuzhanova NA: A meta-analysis of nonsense mutations causing human genetic disease. Hum Mutat 2008, 29(8): 1037-1047.
6. Parini R, Deodato F: Intravenous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Mucopolysaccharidoses: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Int J Mol Sci 2020, 21(8).
- 白洋团队联合多位顶尖科学家系统解析根际微生物组调控水稻分蘖的功能与机制2025.04.24
- 瞿礼嘉/钟声课题组发现植物传粉过程中“未雨绸缪”的“两步授粉”备份新机制,为作物逆境下的育性优化提供新思路2025.04.15
- 曾虎课题组应邀撰写综述:空间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2025.04.06
- 张迪课题组受邀综述蛋白质L-乳酰化的研究进展2025.04.04
- 苏晓东课题组揭示短序列锚定元件AE在DNA与蛋白质结合中的重要作用2025.03.31
- 魏文胜团队实现人类肿瘤免疫调控网络的单碱基精度解析2025.03.21
- 白洋团队构建全球首个作物根际"细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2025.03.13
- 季雄团队揭示RNA聚合酶亚基RPB7偶联磷酸酶CTDP1稳定Pol II并介导转录再起始2025.03.05
- 何爱彬团队利用全景单细胞组蛋白修饰实现胚胎发育谱系追踪2025.03.04
- 赵进东课题组揭示蓝细菌藻胆体与光系统II结合的新分子机制2025.02.17
- 高歌课题组提出面向大规模异质性空间转录组学切片的表征与解析新方法2025.02.12
- 周岳课题组揭示拟南芥雄性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重要作用2025.02.12
- 魏文胜团队发布新一代线粒体碱基编辑器助力建立疾病动物模型2025.01.23
- 贺新强课题组揭示木质部管状分子发育的microRNA调控网络2025.01.19
- 周岳课题组在Genome Biology发文揭示了拟南芥中启动子空间调控模式和喷泉结构形成机制2025.01.02
- 高歌课题组提出人类转录调控元件建模与相关非编码变异功能解析方法2025.01.02
- 魏文胜团队利用碱基编辑器筛选绘制DNA损伤应答功能元件图谱2024.12.16
- 秦跟基课题组揭示弱光下种子萌发调控新机制2024.12.05
- 刘启昆课题组开发了全新的植物细胞谱系追踪工具2024.11.26
- 周岳课题组揭示植物首个三维基因组结构蛋白及其调控机制2024.11.22
- 周岳课题组揭示植物特有的PWWP结构域蛋白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2024.11.22
- 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雪梅教授获得2024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24.11.08
- 秦跟基课题组应邀撰写品牌综述“Tansley insight”总结TCP转录因子在细胞器、细胞和器官命运决定中的重要功能2024.10.28
- 郑晓峰课组揭示USP1-ATF4-CD98hc调控ENKTL淋巴瘤患者耐药的新机制2024.09.30
- 肖俊宇课题组揭示IgM–CD5L复合物的分子机制2024.09.30
- 陆剑课题组揭示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对翻译调控的影响2024.09.30
- 魏文胜团队实现蛋白质组中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位点的功能解析2024.09.24
- 王继纵/邓兴旺课题组合作解析植物光敏色素phyB光信号转导的机制2024.09.24
- 刘君/杨雪瑞课题组合作揭示m6A-cenRNA调控癌细胞着丝粒稳态的机制2024.09.23
- 伊成器教授荣获2024年“科学探索奖”2024.08.29
- 王伟课题组报道蛋白酶体调控SG稳态抵御高温胁迫的新机制2024.08.22
- 肖俊宇团队阐明IgE 高亲和力受体FcεRI 复合物的组装机制2024.08.22
- 朱玉贤院士团队发布首个棉花基因组完整图谱,阐述棉族独特折叠胚胎形成的分子与演化机制2024.08.16
- 李晴课题组报道了滞后链核小体组装和冈崎片段成熟的协同机制2024.08.13
- 魏文胜团队报道非脱氨酶依赖的嘧啶碱基编辑器TBE2024.08.03
- 李晴研究组与合作者报道真核DNA复制体介导的亲本组蛋白表观遗传信息继承新机制2024.08.02
- 张迪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报道区分蛋白质乳酰化修饰同分异构体的新方法2024.07.22
- 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ICGEB)总干事Lawrence Banks教授一行访问陆剑课题组2024.06.26
- 郭强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Synaptophysin调控突触小泡生成与功能的机制2024.06.06
- 2024年全国科技周开放活动2024.05.28
- 李磊课题组解析miR408平衡植物生长和抗旱的分子机制2024.05.16
- 李晟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华北地区华北豹栖息地及其景观连通性现状2024.05.06
- 陆剑课题组揭示黑腹果蝇演化历史和环境适应机制2024.04.19
- 李川昀课题组在WIRES RNA发表从头起源新基因起源特征的综述2024.04.16
- 秦跟基课题通过构建拟南芥十二重突变体揭示雌蕊顶端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2024.04.08
- 李川昀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结构变异编码人脑特异发育的新机制2024.04.07
- 肖俊宇课题组阐明磷酸化酶激酶PhK的组装与激活机制2024.04.01
- 陆剑课题组研发SIRSVIDE模型解析病毒进化动态2024.03.28
- 陈雪梅课题组鉴定了一个新的非典型帽子修饰RNA(NAD-capped RNA)脱帽酶,揭示了NAD+帽子修饰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制2024.03.18
- 祝贺瞿礼嘉教授成果入选 2023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4.03.08
- 李晴、高宁及合作者揭示亲本组蛋白在DNA复制叉回收的关键分子机制2024.03.07
- 伊成器课题组开发升级版RNA编辑技术RESTART v32024.03.06
- 魏文胜课题组揭示肿瘤逃逸非HLA-I类分子依赖多效型T细胞杀伤的新机制2024.02.21
- 秦跟基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水稻花药适时开裂的分子机制2024.02.21
- 陆剑课题组发表综述探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功能演化2024.02.20
- 李磊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巨胞饮的转录调控机制2024.02.19
- 焦雨铃课题组与合作者完成首个多细胞植物染色体的部分设计与合成2024.01.27
- 伊成器和合作者报道m1A修饰酶在调控造血干细胞衰老过程中的新机制2024.01.18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猴痘病毒蛋白质序列和密码子使用的分子演化规律2023.12.15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发表综述总结动物microRNA调控的趋同和趋异演化2023.11.24
- 魏文胜团队实现人类蛋白质组中赖氨酸位点的功能解码2023.11.23
- 张蔚课题组受邀撰写综述揭示蝶翅花纹的演化创新模式2023.11.22
- 郭强课题组和杨竞课题组合作阐释粒细胞(granulocytes)细胞核分叶的全新分子机制2023.11.21
- 王忆平课题组在创建稳定高效联合固氮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3.11.20
- 高歌课题组提出跨平台、多模态空间组学比对与整合方法2023.11.13
- LEAPER 2.0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中实现了高效精准的长时RNA编辑2023.10.25
- 李川昀、刘颖团队建立单碱基分辨率鉴定DNA 6mA修饰的新方法,揭示真核生物6mA促进转录的新机制2023.10.23
- 又一教科书级的重大突破!瞿礼嘉/钟声课题组揭示植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远缘杂交的新机制2023.10.08
- 王忆平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成功创制2.0版多聚蛋白型固氮酶系统,为实现真核系统自主固氮迈进坚实的一步2023.09.18
- 秦跟基课题组揭示高温下植物种子前身胚珠命运的保护机制2023.09.15
- 焦雨铃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蛋白相分离调控植物茎分生组织活性2023.09.12
- 罗述金团队古DNA研究揭示中国是虎演化史上基因大熔炉2023.09.01
- 王伟课题组及合作者报道酚酸类化感物质通过促进相变抑制翻译从而调控物种间竞争的新机制2023.08.29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变异及其跨物种传播的回溯和演进方法体系构建”项目推进会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2023.08.18
- 王继纵课题组与邓兴旺课题组合作揭示植物远红光受体phyA高度光敏感性的分子机制2023.07.28
- 赵进东、高宁、翁羽翔课题组合作揭示了CpcL藻胆体能量传递机制2023.07.10
- 郑晓峰课题组揭示乙酰转移酶ESCO2通过稳定Cohesin复合物促进NHEJ修复的作用和机制2023.07.10
- 伊成器课题组综述mRNA上非m6A修饰的调控与功能2023.07.04
- 郑晓峰课题组揭示SUMO化修饰通过调控液-液相分离来影响NHEJ修复效率和肿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2023.07.03
- 郭强课题组开发适用于组织样品原位结构研究的方法2023.06.16
- 张蔚课题组综述以山地蝶类为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2023.06.12
- 陆剑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新冠病毒密码子演化规律并提出mRNA疫苗优化策略2023.06.05
- 张蔚课题组和合作者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基因渐渗推断方法2023.06.01
- 高歌课题组提出基因丢失鉴定新方法2023.05.29
- 2023年全国科技周开放活动2023.05.28
- 魏文胜课题组报道新型线粒体碱基编辑器2023.05.23
- 刘启昆课题组解析DDR4-ISWI染色质重塑复合体调控基因弹性表达的分子机制2023.05.23
- 张蔚课题组揭示动物不完美拟态的生态学意义2023.05.18
- 肖俊宇研究组发现恶性疟原虫演化出多种“劫持”IgM的分子机制2023.05.09
- 白书农课题组与合作者组织众筹,构建研究植物生活周期核心形态建成过程的模式植物2023.04.25
- 白书农课题组对于有关葫芦科CRC在单性花发育中调控功能的研究论文发表观点评论2023.04.25
- 王伟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新型新冠病毒检测分型传感器2023.04.21
- 周岳课题组阐述BMI1和组蛋白H2A单泛素化对拟南芥三维基因组的调控作用2023.04.19
- 陆剑课题组揭示冠状病毒Spike蛋白演化规律2023.04.17
- 李磊课题组揭示孢粉素聚合的分子机制2023.03.31
- 何跃辉团队揭示植物“越冬记忆”形成的分子与表观遗传机制2023.03.23
- 肖俊宇研究组阐明免疫球蛋白IgM被特异性受体FcμR识别的分子机制2023.03.23
- 钟上威团队揭示植物光温受体phyB的入核调控机制2023.03.17
- 高歌课题组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2023.03.06
- 遇赫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冰期前后欧洲狩猎采集人群的遗传历史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