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成器课题组系统阐释假尿嘧啶修饰的功能与治疗应用新范式

2025年5月20日,北京大学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伊成器团队应邀在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Function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pseudouridylation”的综述文章。该文将假尿嘧啶修饰的基础功能研究与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展望,为RNA修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功能导向应用”的新范式。

假尿嘧啶修饰(Ψ)作为RNA中最丰富的转录后修饰之一,被称为RNA的"第五种核苷酸",广泛分布于各类RNA分子中。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该修饰的分布特征及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关键作用已被逐步揭示:不仅通过调控mRNA、tRNA和rRNA的功能影响翻译过程(图1),还能改变RNA二级结构、调控pre-mRNA剪接以及增强体外mRNA稳定性。这些基础研究发现直接推动了治疗应用的突破:基于其翻译调控功能开发的可编程假尿嘧啶化技术,已成为抑制无义突变的新型RNA编辑策略。同时,假尿嘧啶在降低疫苗RNA免疫原性方面的特性,也成功推动了SARS-CoV-2疫苗的发展。

图1. 假尿苷化在翻译调控中的作用

该综述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假尿嘧啶修饰的功能机制和临床应用,特别涵盖了线粒体中假尿嘧啶修饰的研究进展和假尿嘧啶修饰最新的定量检测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功能研究到临床治疗应用的系统性关联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拓展表观转录组学领域的研究深度,也为RNA治疗策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课题组博士生罗楠、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黄强,以及已出站博士后张美玲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核糖核酸北京研究中心等机构和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0-025-00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