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术委员会会议简报
日期:2025.02.28
2024年1月21日,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了学术委员会暨实验室全体会议。苏州大学王志新院士、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方荣祥院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林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院士、江西农业大学魏辅文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西湖大学董晨院士、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薛勇彪所长及室内学术委员会委员赵进东院士、朱玉贤院士、瞿礼嘉教授、李晴教授、伊成器教授等14位学术委员、许智宏院士、陈雪梅院士等重点实验室的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会议。
实验室全体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赵进东院士主持并致欢迎辞。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院士代表学院致辞,对各位委员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基于当今科学发展的规律对重点实验室寄予厚望。陈院长指出,当今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交叉学科的发展,新的发展形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创建,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一直与时俱进,接下来的重组将是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机遇,将走上起跑线和再次迎接挑战。重点实验室主任瞿礼嘉教授汇报了2023年度的工作,从基本情况、研究成果与科研经费、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与开放、重组计划等五方面进行了总结。实验室现有4个研究方向,36个课题组,64名研究人员,2023年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实验室共计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论文90篇,涌现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例如:在生化大分子研究方向,肖俊宇、伊成器等人的研究工作在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方向,钟上威、瞿礼嘉、秦跟基等人的研究工作分别在Cell(两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研究方向,王忆平、赵进东等人的研究工作分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在大尺度基因演化研究方向,罗述金、遇赫、高歌等人的研究工作分别在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实验室在2023年获得了多项国内国际专利授权、主编或参编出版了多部教材、专著、译著,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多个项目的资助,积级开展了人才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鼓励学术交流合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组织开展了大量公众开放活动和科普工作。目前,重点实验室正处于筹备和计划重组的关键阶段,已根据指南要求和四个任务要点,组织多名成员撰写制定了重组方案,力求再接再厉、顺利完成重组工作。
全体会议结束后,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由赵进东院士主持。除到会的委员和陈雪梅院长以外,学术秘书张蔚研究员列席了会议。学术委员们对实验室报告进行了评价,围绕实验室的发展定位展开了讨论,对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表示肯定,并给出了重要建议,认为目前重点实验室处于重组的关键时期,应明确自身定位,体现高校研究特色,响应国家号召,推动重组工作顺利进行,主要内容如下:
(1)关于2023年度工作总结。实验室主任的报告和代表性成果汇报令人印象深刻,显示了实验室在过去一年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重要成绩,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多学科优势明显,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2)关于国家战略导向。目前国家已有战略布局,对技术、产品、应用相当重视,要体现科学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从方法学上,基于还原论的自然科学研究过程还要回到系统论和控制论,使科研成果为人类所用;对于高校的科学研究的要求,是要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同时在布局上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保留潜力产生新的增长点。
(3)关于实验室重组。实验室重组是机遇也是挑战,现在实验室的发展情况相当好,在下一步的重组工作中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重要,既要对北大特色的学科和科学家进行鼓励支持,包容有特色的科学研究,还要同时考虑国家的战略导向,按照重组要求,组成任务目标为导向的团队,推动内部合作。
(4)关于实验室定位发展。实验室自建立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标杆,要结合国家需求和自身优势,整合和发挥多学科特色,体现立足基础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做底盘技术和底层发现,做到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国际领先、建立科学制高点,同时需要一些靶向思维,考虑深层次的国家目标和对人类的贡献,坚持引进青年人才。
(5)关于重组后拟定名称。目前的重组需要目标明确,因此命名要围绕重要的科学问题,体现科学目标、突出研究任务。实验室的现有名称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重组后的拟定名称要定位明确,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体现传承和创新,也可以参考已重组的实验室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