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术委员会会议简报
日期:2025.02.28
2023年1月16日,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线上召开了学术委员会暨实验室全体会议。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蓬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志新院士、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方荣祥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薛勇彪所长及室内学术委员会委员赵进东院士、朱玉贤院士、瞿礼嘉教授、李晴教授、伊成器教授等13位学术委员和重点实验室的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会议。
实验室全体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赵进东院士主持并致欢迎辞。北京大学科研部谢冰部长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宁副院长分别代表学校和学院致辞,对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表示肯定,认为目前重点实验室处于重组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学院将继续支持重点实验室把握此次重组机遇,进一步推动实体化建设、凝炼方向、明确定位、清晰使命、实现机制创新和有力保障。重点实验室主任瞿礼嘉教授汇报了2022年度的工作,从基本情况、研究成果与经费、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与开放、重组计划等五方面进行了总结。实验室现有37个课题组,2022年实验室的研究水平有明显提高,论文数量和质量都相比2021年显著提升,全实验室共计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论文96篇,其中平均影响因子达到15.56,涌现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在Cell、Nature、Science等杂志发表,例如:伊成器课题组开发了线粒体碱基编辑器这一重要研究手段、魏文胜课题组采用环状RNA方式实现了精准RNA编辑并发开了环状RNA疫苗、高歌课题组开发了面向单细胞多组学数据的深度学习分析方法、张蔚课题组对枯叶蛱蝶的多样性演化遗传机制进行研究并获得突破性成果、瞿礼嘉课题组发现花粉管穿出屏障建立和解除机制的重要工作模型、李毅课题组发现微量元素铜介导水稻的广谱抗病毒机制、秦跟基课题组发现抑制细胞分裂素控制根的反应机制、陆剑课题组发现后生动物RNA编辑酶的作用、钱伟强课题组揭示ALBA蛋白调控植物耐热作用等。实验室在2022年获得多项专利授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多个项目的资助,积级引进和培养青年人才以及内部人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开放活动和科普活动。目前,实验室面临重组的主要任务,将紧扣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粮食安全两个国家战略需求,凝炼方向,拟定名称、充分研讨,形成申请方案并撰写申请报告。
全体会议结束后,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由赵进东院士主持。除到会的委员外,学术秘书张蔚研究员列席了会议。学术委员们对实验室报告进行了评价,围绕实验室重组和研究方向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给出了重要建议,希望实验室能充分体现高校基础研究的优势,拟定名称、凝炼学科方向,推进重组工作顺利开展,主要内容如下。
(1)关于2022年度工作总结。实验室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从人才引进、创新性成果方面都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绩,研究成果不仅包括了对基础研究的探索,还对社会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期待实验室能创造新的辉煌。
(2)关于实验室重组。实验室目前做了很好的工作,新引进的人员也很优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在重组时要认真规划,做好计划,需要探讨如何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相信实验室经过重组后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3)关于拟定名称。拟定名称应体现出北大的实验研究方向和水平,例如目前实验室的研究在生物前沿把握的较好,功能基因组研究是做的很好很广泛的,提出的跨物种的概念也很好,可以考虑高等生物功能基因组、或者蛋白质和基因的功能研究等名称。
(4)关于研究方向。实验室的研究非常有特色,青年人才基础很好,成长很快,做出了前沿的工作,要考虑实验室未来的规划和已有研究方向的融合,改变重点研究方向,例如考虑是否要聚焦在植物或者可以更广泛一些。
(5)关于高校特色。实验室立足高校,应该主要发展学科和培养学生,加强基础研究的优势,在北大的环境下做引领面向国家需求和体现学科发展深度和厚度的方向,要有底气做最好的研究。